|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关键词:临县三弦书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临县三弦书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n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836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临县三弦书
是山西临县流传甚广的曲种,表演者多为盲艺人。可一人自弹自唱表演,也可以几人或多人集体说唱表演。主要乐器为三弦,还可用扬琴、二胡、笛子等伴奏。因为临县三弦书地广人众,本土文化独立性强、兼容性大,群众崇尚并传承民间曲艺,渐渐成为晋西地区的三弦书艺术核心发展区和传播区。

临县三弦书简介:临县三弦书,原名“说书”,相传在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所以也称柳林调。属于弹唱艺术.它的特色是盲人说书。最初是宗教性质的,初为广大民众求神降福、敬神还愿等而表演。祈愿的多为个户,由个户延请说书人作为代言人说唱表达和进行祭祀活动,以村为单位进行祈雨,盲人代言进行说唱。老百姓得病后求神保佑,在神前许愿“如病好就请盲人说神说三天”,起初盲人傲神、请神、安神、送神而念念有词,后来逐渐在农闲时间,便由好事者或众人以各种形式凑钱请来说书人,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后来发展为说长篇古书。临县三弦书流行于临县、兴县、方山、离石、柳林、陕北佳县、吴堡、榆林等地,其中盛行于临县。 当地艺人吸收了一些民间小调,经过长期的说唱实践,创造了平调、四平调、上川调。临县三弦书的唱腔属于板腔结构。演唱时,艺人怀抱大三弦,左腿绑楷子响板,自弹自唱。

临县三弦书的传播范围较广,欣赏人群较多,具有深厚乡土基础和人文基础。三弦书说唱的书目是现实社会的艺术反映。书目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它记录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和喜怒哀乐,是娓娓道来的历史,是时代变迁的印迹,是了解社会形态的第一手资料。它是民间文艺的集大成者,是综合体,它对表演性要求极高,它对现场发挥最为讲究。说书人作为人民群众感情的代言者,形成了刚健、清新、简炼、明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出了纯朴自然真实的人物形象,寓教于乐。它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对艺术的兼容和解构,这对于自身的传承和发展都是独具价值、独具高度的。 

临县三弦书 - 渊源“临县三弦书源远流长,发起于黄河中游地区的南阳一带,是典型的黄河文化。其历史悠久,但无详细的记载,根据盲艺人介绍推断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由社会地位极低的盲人垄断性传授并表演,所唱的内容又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因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从未载入官方史志文献中。”康云祥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在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临县三弦书的表演形式一直沿用并传承的是南阳古三弦书说唱形式。”

临县三弦书大约于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县沿黄河一带传入临县沿黄河一带,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晋商兴盛的产物,也是黄河岸上著名的水旱码头碛口繁荣的产物。

临县三弦书最先活跃并持续繁荣的区域在古镇碛口一带,有姓名可考的最早被称为‘说书人’的是靠近黄河沿岸南沟村的盲人张绳大

古书《岳飞传》里有这样一段词:

岳飞正在街上行
忽听三弦卜楞楞
走上前观分明
原来是瞎子说书文
细听说的啥内容
说的是唐朝英雄数秦琼
有些土话听不清
因为瞎子是临水人
明朝前临县叫临水,后改为临县。这说明临县三弦书早在明朝前就有了。

根据盲艺人协会长高吉民(70岁)老人讲,他是临县三弦书的第五代传人,第一代传人是清朝嘉庆年间盲艺人李坤亮先生,第二代陈大先生(名字不详),第三代名字大锤,陕北盲人韩启祥曾给毛主席说过书的盲艺人也曾是高大锤的徒弟。第四代传人分为三支,即上川、下川、小川,上川传人奕呈瑞,下川传人高茂树,小川刘丕法。奕呈瑞的徒子徒孙最多,他的徒弟有张开顺、高四俊、马侯旺等,这几个人又收了很多徒弟。大约有二百来人,自今已到杜玉旺第八代传人。高茂树:徒弟较少,只有高吉民和白桂民师兄弟俩为第五代传人,高吉民又收李清高为徒,现也有了第七代传人。

明目人说书是由康云祥、樊如林搬上舞台的,他们现在也有了不少徒弟,李一锋、康保生等。

 

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 艺术特色

临县三弦书唱词保留了丰富的方言俗语和习惯用语;多用衬字,文白问用;且较多使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显示出其特有的表达方式。

临县三弦书的演出场合有节令性、还有结合民俗的演出,如节令、庙会、丧事都请说书先生说书。其演出的社会功能最初是宗教性质的,由于临县过去贫穷落后、缺衣少药,老百姓别无他法只有求神保佑,在神前许愿如果病好后就请盲人说神书三天,盲人敬神、请神、安神、送神而念念有词,现在发展为娱乐和教化性质,说书也发展为说长篇古书。临县三弦书寓教于乐、古为今用,每本古书都宣扬爱国主义、人伦道德。

临县三弦书的传统书目有《珍珠汗衫记》、《金镯玉环记》等近百部中长篇书。新编书目有《张秋林拥军》、《芦沟桥事变》、《两支队伍两个样》、《修公路好处多》、《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等。

临县三弦书主要是自弹自唱,乐器主要是三弦。三弦又称“弦子”,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说书人左腿膝盖以下绑五六寸长,三到四块竹板,脚尖旋转荡击声以掌握节奏右腿膝盖以上绑的十厘米的小铜镲,当中有小绳系一颗圆珠,怀抱三弦左手按弦,右手指尖戴一骨头小帽拔弦,中指无名指之间夹一根竹筷,拔弦时捎的敲打小铜镲。由于师傅带徒,单人说书发展为二人对说,后来发展为多人混说,师傅不弹三弦而是用扬琴伴奏,徒弟们有吹笛子的、有打四块瓦的。盲艺人的乐器除小铜镲、扬琴以外大部分是自制的,连三弦都是自制的。

临县的盲艺人经过长期的说唱实践创造了平调、四平调、上川调。临县三弦书的唱腔属于板腔结构。近来康云祥老艺人将临县三弦书分为以下几类曲调板式,前奏曲、起板、七字流水、十字流水、怒板、器板、落板(由康云祥先生整理)。

1、前奏曲:由音乐作家杜恩裕(已故)创作,既不失临县三弦书风格,而且很有气氛,被全县说书艺人采用。

2、起板:唱词的第一句为起板,有七字起板、十字起板。七字起板用上下两句,像晋剧音乐夹板转二性,十字起板用四句而后转为流水。

3、七字流水:七字句四三唱法,上下句无限反复,几十句才奏一个过门,宜于说景。

4、十字流水:十字句三三四唱法也是上下无限反复。宜于叙事。

5、怒板:故事情节发展到人物生气或打斗时用。节奏为1/4拍,一字一板气氛激昂。

6、器板:说书到悲哀时盲艺人哭的声俱泪下,其它板式不加三弦伴奏,此时唱段三弦不断。康云祥曾把哭板进行了大胆改革,吸取姐妹艺术临县道情的哭板加进去表现,有非常好的效果。

7、落板:说书到结尾时倒数第二句尾音拉长,提醒听众说书要结束了,最后一句突然加快和三弦一块伴奏,留有余味。

临县三弦书中的书文都是琅琅上口的韵句,以七字居多,也有八字句、十字句,每一组句数均为偶数。说唱时,有板式,有音调,兼有道白,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常用的辅助乐器有竹板、小铜铙,还有醒木。在表演中,弹奏曲调紧紧结合说唱内容,喜怒哀乐,抑扬顿挫,营造并烘托现场气氛,把听众吸引在书场中。作为一种典型而又独特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严格地讲求韵律,句句押韵,是精致的文学作品。其中,将比兴、铺陈等文学艺术手法用到了极致。听来有浊浪排空,万马奔腾之感,其气势雄浑,是其他文艺形式难以比及的。   

临县三弦书是一种起始于带有神秘文化色彩的民间说唱艺术。既有神秘性,更有趣味性。说、学、逗、唱、演、评、弹包罗其中,用的是乡土音,押的是家乡调,说唱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老的能听懂,小孩能取乐。在民间,求神降福设书场,敬神还愿设书场,祈天降雨设书场,婚丧嫁娶设书场,休闲娱乐设书场。社会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山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很少,三弦书就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广大乡村的宣教义务,即使在今天,群众对三弦书仍旧喜闻乐见。

临县十年九旱,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方水土繁衍生息,绵延不绝,靠的就是临县人民战天斗地的浪漫情怀。三弦书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听一段三弦书能解除浑身的疲惫,听一段三弦书能消除内心的忧愁。三弦书能随时随地即兴演唱,唱大事深入浅出,讲道理寓教于乐,在捧腹大笑之间,明白了真善美、假丑恶,懂得了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人们通过三弦书这一特殊的媒介构建了朴素而本质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弦书正是在简朴中体现了高度,直白中表达了厚重,深刻地体现出黄河文化的审美意蕴。 

张树元老人在碛口街头表演临县三弦书
张树元老人在碛口街头表演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 表现形式 “说唱”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临县三弦书是一种典型而又独特的口头文学。它严格地讲求韵律,句句押韵,将比兴、铺陈等文学艺术手法用到了极致。书文都是琅琅上口的韵句,以七字居多,也有十字句,每一组句数均为偶数。说唱时,有板式,有音调,兼有道白。它是民间文艺的集大成者,是综合体,对表演性要求极高,对现场发挥最为讲究。书目在结构上也很讲究,有明线,有暗线,转折自然,从一处精彩到另一处精彩,将内在的轻重缓急合理地统筹起来。忠臣、侠士、奸贼、孝子等人物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临县三弦书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演唱中间,凡对书里的事物进行评论,赞扬和贬抑观点鲜明。它也有适当的“噱头”、“包袱儿”。“肉里噱”来自生活,与故事内容紧紧结合,听后有回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行内称“佐料包袱儿”,不可缺少。根据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特征的需要,艺人表演时常常仿学,有时也用鸡鸣、犬吠、马嘶声、军号声、枪炮声、火车声、飞机声等口技。而且说唱自由空间很大,最注重趣味性、故事性和表演性,可随时随地开场。

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由社会地位极低的盲人垄断性传授并表演,所唱的内容又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因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从未载入官方史志文献中。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在清朝末年的光绪年间,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临县三弦书的表演形式一直沿用并传承的是南阳古三弦书说唱形式。

 

临县三弦书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 演奏特点

一个人拿五项乐器演一台戏
五项乐器中,三弦分为大三弦与小三弦,临县艺人用的三弦为小三弦,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竹板,表演者选用四块或三块用绳系在左小腿部,跟随节奏快缓晃动击打。竹板使用毛竹制作,以选择不带竹节、无劈裂和无虫蛀的竹材为主。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说书人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小铜镲,一种金属圆片(铜制),中间凸起,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绑在右大腿,演奏时手持竹筷击打。竹筷,即食用时所用的筷子,用来击打小铜镲。

说书时,表演者前面放一张桌子,桌子上面置有惊堂木一块,打竹板,敲铲铲,弹弦子,还要用书墩(惊堂木的俗称)掼桌子,一个人手持五项乐器独唱一台戏,十分热闹。为了省钱,盲艺人的三弦和四音、竹板大都是自己设计制作。

三弦书最有特点的是“一人一台戏”。表演形式是自弹自唱,是本县流传甚广的曲种,表演者多为盲艺人。可一人自弹自唱表演,也可以几人或多人集体说唱表演。主要乐器为三弦,还可以用扬琴、二胡、笛子等参与伴奏。三弦为主配乐伴奏。表演者左小腿上绑五六寸长的三至四块串连的竹板,脚尖旋转,荡出打击节拍;右大腿上绑直径约十厘米大的小铜铲,铜铲当中有细绳系一圆珠。怀抱三弦,左手按弦,右手食指戴一小骨片拨弦,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夹一支竹筷,拨弦时顺带敲击小铜铲,铜铲中的小圆珠受振动击打铜铲发出和音。

表演时艺人怀抱三弦、右膝上缚一小铲,左小腿上缚着甩板,配以节奏,同时,右手指尖还夹一鼓箭子按节奏敲击缚在腿上的小铲。形成一人自弹自打自唱,多种乐器伴奏的效果。基本唱词为七字句、十字句、中间夹有念白,都用方言表演,群众喜闻乐见。

 

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 现状

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临县宝贵的文化遗产。六十年代临县有三百多艺人在吕梁西四县和陕北部分地区活动广泛。曾在延安给毛主席说过书的盲艺人韩启祥还是临县出师的徒弟。临县盲艺人数目繁多,艺术精湛,他们曾宣传仁、义、礼、智、信,群众喜闻乐见,为社会文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他们自编自演,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配合中心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临县三弦书《抢权记》曾轰动临县,这说明三弦书是一门很好的艺术形式。

临县三弦书近几年在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内容方面:临县三弦书宜于叙事抒情,利用它的曲调填词,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康云祥创作的《夸夸扶贫队》录音带选送山西省广播电台获二等奖,宣传农民治富的《老两口存款》获1985年吕梁地区金秋杯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同年正月吕梁全区举办小剧种、弹唱表演赛,康云祥与他儿子康宝生、徒弟张林锋、虞建云合说的三弦书《选村长》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在形式上:盲艺人说书之前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或定弦要弹奏一段三弦,弹的很乱。康云祥请求音乐作曲家杜恩裕老师(已故)创作了两首前奏曲,既不失临县三弦书风格,而且很有气氛,被全县盲人采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百多盲艺人现在已廖廖无几了……许多精湛的艺术被带入土里。目前存在人才断层,濒临绝种的危险。为了不忘从前,古为今用,挖掘临县三弦书唱本迫在眉睫。如《大八义》、《小八义》、《五女兴唐》、《花瓶记》等这些经典都没有文字资料,她不应该在我们这代人中断送。我们可以利用这门艺术与时俱进,旧瓶装新酒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临县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临县发挥她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挖掘传统的同时壮大队伍争取出书,出人,出精品。

临县三弦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不利的发展因素。多年来一直靠自发传承,缺乏系统有效的整理、记录、保存,使不少优秀书目失传散佚。三弦书书艺的不少内容因盲艺人辞世已经失传。部分从业者,放弃了传统精华,把流行歌曲作为弹奏曲调显得不伦不类,对三弦书传承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说唱三弦书的代表人物整体年龄偏大,年轻者或不乐此业,或从者也不深钻细研,从业梯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迹象。与此同时,青少年群体渐渐疏远了这一传统的地方曲艺,传播市场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尽管近几年来临县三弦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发展,但受到电视、临县伞头秧歌、资金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艺人们的活动较八、九十年代少之又少。临县三弦书的演出运作方式是业余的自娱自乐型。目前有衰落的迹象,本地喜爱它的观众大部分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临县三弦书面临失传绝种的危险,其原因之一是:盲艺人老的老、死的死。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没有传下来,而年轻的盲艺人也因社会进步、生活有了保障而不用靠说书养家糊口了。

其二是:电视和临县伞头秧歌的冲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视已经进入了大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因此,电视对三弦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另外则是伞头秧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百姓越来越看中艺术的多样性。

其三是:缺乏经费支持三弦书活动。康云祥先生曾五次成立曲艺宣传队都因缺乏资金投入而失败,三弦书需要买乐器、音响等设备。而伞头秧歌恰恰最大的优势是行动方便——两个肩抬一个嘴、胳膊夹着一把伞,说走就走,又不用定弦,又不用化装,说演就演。

 

临县三弦书临县三弦书

临县三弦书 - 传统曲目

临县三弦书的传统书目有《珍珠汗衫记》 、《金镯玉环记》、《红门寺》等近百部中长篇书。新编书目有《张秋林拥军》、《芦沟桥事变》、《两支队伍两个样》、《三才哭妻》、《石门嫣大捷》、《修公路好处多》、《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等。

传统书目以传统演义书目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为主。三弦书的书目,在本县流传的甚多,据不完全统计,旧书目有140余部,其中长篇大书目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彭公案》、《岳父传》、《金镯玉环记》等42部。中篇书目有《九子图》、《官光图》、《还乡记》等30余部。小段书目有《三女婿吟诗》、《姐夫唤小姨》等70余个。

新中国成立后,县上成立了盲艺人协会,樊呈瑞任会长,划分为六个活动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总结评比,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集体传授新书,交流技艺。还编创了不少新书目,如《十劝人心》、《抗美援朝》、《拥军爱民》、《除六害》、《计划生育好》、《拙工变巧工》、《老两口储蓄》、《白如珍反省》等。1979年以后,县文化馆将三弦书作了改进,搬上舞台,还编创了《三变取环环》等新书目。现在盲艺人已不多,偶尔还能在街边听到。

代表作品有:《大八义》、《小八义》、《刘公案》 、《包公案》、《乾隆游江南》等四十余个,中篇有《花柳记》、《还乡记》等八十余本,小段就不计其数了。

临县三弦书 - 相关人物

 

康云祥康云祥

 

吕梁活宝唱了道情再说书临县康云祥

潜力分析:★★★☆☆
报道时间:2009年6月17日28版
内容摘要:提起康云祥,在临县那可是比赵本山还要受欢迎的笑星。康云祥13岁开始登台表演,从道情里的丑角到说三弦书,迄今已演出逾万场。
潜力预测:
1、年龄:六十多岁,处于半退休状态。

2、所从事曲艺的整体概况
临县道情在当地已颇受冷落,临县的道情剧团现在只有十几个老一些的演员在唱道情戏,新招的年轻人已经是在学歌舞表演了。而听道情戏的也只是当地年纪大些的人群。临县三弦书曾经在当地很流行,现在说的人有,但听的人却在逐渐减少。目前,当地政府正准备让临县三弦书“申遗”。

4、是否出过专辑
今年3月,康云祥先生的作品选《说说唱唱没个完》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分上、下卷。书中精选了31个三弦书、快板11个、顺口溜6个、表演唱27个、独角戏4个、小歌剧4个、道情剧9个。同时,介绍了所涉曲种,还附有曲谱。

5、是否有过独立的或以其为核心的演出专场
康云祥从13岁走上文艺道路,22岁前其是临县道情剧团的丑角演员,并成了剧团的台柱子,红遍临县。那时,只要有道情演出,就有康云祥。失音后,1971年康云祥开始了曲艺的编创表演。他和老搭档樊如林创造性地将临县盲艺人的“说书”搬上舞台,形成临县三弦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过三弦书的专场,只是作为演出中的一个节目在表演。

6、是否赴外地演出
上世纪80年代末,康云祥曾在中央二台演过一段临县三弦书《火烧赤壁》,让许多人见识了这种吕梁山里独有的民间艺术。当时演出他用的是普通话。

7、继承者的多寡
康云祥收过11个徒弟,其中一个关门弟子张林峰已学出了名堂,经常受邀演出。另外,康云祥和他人合作办过一个培训班,先后培训了11期,一千多人次,来学习的都是当地乡镇和村里文化宣传队的人。

8、观众的评价 演得好,逗乐,在当地人眼里赛过赵本山。赵本山曾到临县演出,唱过一曲《父老乡亲》,唱过后当地百姓都说“还没有康云祥唱得好”。

9、当地的影响力 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吕梁“活宝”。

10、语言 说临县三弦书主要是用临县方言,也可用普通话表演。


临县三弦书 - 建议

1、建议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设立载体。

2、要进行此项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经费,要求政府部门倾斜资助。

3、要求政府领导督促有关单位向上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临县道情、临县伞头秧歌申报成功,三弦书和他们是同样的珍贵。

临县三弦书 - 保护措施
1、保护临县三弦书的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收集所有书目脚本,录制所有曲调磁带。收集整理古书口传本,印刷文字脚本。把临县三弦书曲调记谱成册。

2、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成立一个长期培训班招收学员,把盲艺人的技艺吸收到明目人身上来。

临县三弦书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我们一方面应大力宣传临县三弦书在民族民间艺术中的地位,让大家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一种财富,另一方面应大力宣传为临县三弦书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让他们的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颂扬,使它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